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一心小筑

笔随心走,今儿固执,明儿洒脱,且笑且过;人随兴至,朝入山水,夜梦平川,且歌且行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东沙光面  

2013-01-18 10:57:45|  分类: 边走边唱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像许多百年老镇一样,东沙古渔镇也有其喜好的饮食习俗,也留传下几种值得称道的特色美食。

东沙以前有个大菜场,据说是清代建筑,现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。以菜场为中心的横街,曾形成过当时著名的岱山十景之一“横街鱼市”。小时去东沙,大多是跟妈妈去卖蔬菜瓜果。菜场的热闹,很吸引我。但心里最盼的,还是等妈妈说那句话:“自己去买个大饼吃。”东沙很多小吃,馄饨、大饼、海棠糕、豆浆、油条、小笼包等等,最气派的是坐在合作社的店里吃光面。大饼的美味深入我心,但东沙的光面我一次也没去吃过。

儿子上幼儿园时,我们有时在广场对面的小吃店里吃早点。我发现,其中一家的生意特别好。听说是因为这家的面条特别好吃,是“东沙面条”。顾客经常从店里一直坐到外面的人行道上。于是,我们也去吃。面的花样很多,肉丝面、青菜面、海鲜面、排骨面,也有光面。我点了碗光面,一边吃,一边回想小时看到的东沙合作社店里人家吃光面的情景。光面,就是没别的伴菜,只有汤头浇在煮好的面上,撒点葱,也可称阳春面。我不知道以前的东沙光面到底什么味道,我吃着的这碗和它还有几分相似?我只记得那油漆斑驳的合作社的店铺门板,里面总缭绕着白色的烟雾,翘着二郎腿吃面的顾客,还有吃饱面出来的人,那油花花的嘴……

我们又去广场对面店里吃了几次。但有一天,那家店忽然不见了,不知搬到哪去了。后来,在本地论坛里,我看到有人在追问它的去向。用煽情的文字,表达他对东沙面条的感情。

我有个初中老同学,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刚好在同个班级。有一次,和她聊天,她说

近来她儿子胃口大开,基本上每天吃宵夜。“吃面条。东沙面条。”她强调说。我在家吃晚饭时,说起这事。儿子说他也要吃。老公自告奋勇,说他知道一家有卖干面条的,正宗东沙面条,他十几岁时就知道,去吃过,也曾买过干面条。但说不清具体地址,凭记忆和感觉应该能找到。在一个下着雨的午后,老公带着儿子,开车去东沙。他们买了一大袋干面条回来。儿子说,转了很多弄堂,转得都不知道方向了,眼看前面要没路了,没想到那座看起来不像有人住的房子,竟然就是做面条的。儿子摇摇头,似乎感慨,又似乎觉得不可思议。我们当晚就烧面吃。儿子说,面条还不错,不过整碗面的味道不咋滴。老公“一语道破天机”:“面好,还要汤好啊。就你妈那汤,能好吃嚒?”说完,故意夸张地瞪着汤。我想,也许是他的味蕾,忆起了“东沙面条”的余味,如传说中的色香、汤鲜、面嫩……

     东沙现在还有几家面店,有一家依然坚持主打光面,用祖传的工艺制作面条,汤和调料也很讲究,都保持着原始的“东沙味道”,有些名气。东沙本地人爱吃,还有住在周围乡镇和县城的,甚至在节假日特地过去吃面。随着东沙古渔镇人口的老龄化,这家面馆也曾有搬到县城的打算。镇里的老人们听说后,似乎都很失落。他们担心,面馆搬走后,他们上哪吃吃惯了的“光面”?面馆于是留了下来。相比热闹的县城,面馆的收入肯定低了不少。它坚守着的,连同那古渔镇曾经繁华的过往,滋养着一代人的味蕾和记忆……

东沙光面 - 小昕 - 一心小筑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0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