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一心小筑

笔随心走,今儿固执,明儿洒脱,且笑且过;人随兴至,朝入山水,夜梦平川,且歌且行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舍后故事多  

2018-03-16 16:37:31|  分类: 凡人俗世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舍后故事多
写在前面:前一阵子,突然很想写写我们乡村以前随处可见的露天粪缸。起什么题目好呢?如果题目里赫然一个“露天粪缸”,会不会一下子就把读者臭跑了?直到前几天,偶尔看到“舍后”这个词,说是因为民间厕所多设於屋后,也就有了“舍后”这一厕所的雅称。很佩服民间的智慧,也觉得这个名词很亲切,就把它借来入题,其实是大偏的,因为只有一部分粪缸被改装成了简易厕所,大部分还是赤裸裸的露天着。——勉强为之吧。
上世纪70年代生在东海边上乡村里的我,打从会走路开始,就认识了乡村里一个重要的、缺少不了的容器——粪缸,乡人们土话叫做“沤缸”。粪缸和家里盛水的水缸原先是一样的,一样的材质,一样的模样,只不过一个放在地面,盛水,吃的水,洗的水,清凌凌的,招人爱。另一个却是用来装人的排泄物,一大半被埋在土里面,人们走过路过都绕着它走,生怕掉进去。好在朴素的乡人也明白朴素的道理,所谓“吃喝拉撒”,这个并列短语中出现的四件事一样重要,乡人们也就不避讳,粪缸都敞开着,于是就有了这到处可见的“露天粪缸”。
田边,房前屋后,路边,隔一段距离就可见一二。没有卫生间和抽水马桶的年代,人们夜里用痰盂,白天用便桶,房前屋后的粪缸是为了倒痰盂方便,田边的,是为了浇灌庄稼方便。路边的,粪缸盖上一半盖,直径位置竖起一个栏板,栏板上钉半截毛竹,搭起一个苇竹顶,就算是简易公厕了。这种公厕多在路边,路人要方便时,就不需要东寻西找了。不过,记忆中,我只上过一二次这样的公厕,因为我总怕那盖板被踩破,或者围栏被坐榻,如此,就会整个人掉进粪缸无疑了。不过,这么多年来,我也没听说过有谁在方便时掉进粪缸去过,倒是苇竹顶在一夜大风后被刮掉的不少。这样的公厕大多是朝南,或许就刚好朝着马路了,我也怕我方便时被同学看到,难为情。但是感觉惬意的人也不少。和我家隔一块田的那个公厕,“生意”好得很。隔条马路的松根每天早上准时报到,坐在上面,一边抽烟,一枝烟抽完,方便也完成,就一边伸胳膊踢腿地放松着,一边走回家吃早饭,他的全新的一天就此拉开了帷幕。初中一个姓刘的男同学每天被隔壁的另一个姓刘的男同学取笑,说他爸爸每天早上拿着报纸,方便时拿张报纸,坐下就不肯起来了,害得别的邻居排队等。姓刘的男同学也不生气,笑嘻嘻地说,谁让他们不早点去啊。
打我会走路起,妈妈就叮嘱我走路要小心,千万别掉进粪缸去了,要不然成“粪缸鸡”了。每每经过那些“地雷”,我都分外小心,这么多年总算安全过来了。但是我家的鸡还真是经常掉进去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粪缸鸡”。我家后门外只有一米多宽的空地,算我家后院,空地外是道乱石墙,墙外就是生产队的大粪缸。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,村民把“肥水”都积蓄到自己家的粪缸去了,浇番薯浇麦子浇水稻浇自留地,有机农家肥,浇得庄家蔬菜丰收了,把乡人养育得壮壮的。生产队的大粪缸就得自寻他物了,队里就经常买些那时没人吃的马面鱼,一小车一小车地拉来,倒在里面,沤烂了,当肥料。鸡最喜欢那些蛆了,肥肥的,扭啊扭,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,结果就淹在里面上不来了。我们就得去救它,用舀粪水的长柄料勺去舀,搅动了沤烂物,那个臭啊,和人的排泄物臭得不一样,更让人作呕。有一回我家的一只小猫咪也掉进去过,不知道是因为好玩还是贪吃,掉在里面,紧贴缸壁,喵喵叫,一点都不知道大事已经不妙了。猫和鸡掉进去,捞出来,赶到井边冲洗冲洗,放进灰堆里烘干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要是小孩子掉进去了,那动静就搞大了。小学同学英就掉进去过,到现在还被大家叫做“沤小娘”。
上学路有段上坡路,放学时就成下坡路了。我们都喜欢在下坡路上冲,这样就可以快点到家吃饭。坡的右边有人家,左边是坎,坎下埋着三个粪缸,那是附近人家的。有一次,我们往下冲时,英方向和刹车都没把好,一下子就冲进了一个粪缸里,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她“啊”的惊叫,黄绿色的固体液体飞溅开来,浓烈的气味散发开来,场面太火爆,不忍直视。我们在短暂愣怔后,飞速奔到她家去报告,幸亏她妈在,一听这事,立刻飞奔去救女儿,还不忘拿个打水桶,仿佛她早就预感到这一天的到来,打水桶就放在门口。英被她妈从粪缸里拉出来的时候,周围已聚集了好多乡亲,大家捏着鼻子,却都笑嘻嘻的,指点她妈妈怎么怎么冲洗,怎么怎么擦肥皂。英是个漂亮的女孩,原先说话一扭一扭的,奇怪的是,这件事后,她变得随便了,我们开她玩笑,叫她“沤小娘”,她也扭了。
这乡村的露天粪缸里可是还有着宝贝的。一种是杨梅的核,被吃进去后,消化不了,几番周折到了粪缸里,并且沉淀在缸底了,据说可以治小儿痢疾。第二种是粪缸圈,怕粪缸裂开,给箍上个竹圈,说是年数多的这圈,锻成灰,和芝麻油调和,可以治一种民间叫“缠身龙”的疱疹。不过,乡间一直这样传说,却没见过有谁掏干粪缸捡梅核给小孩吃过。治疱疹的倒有,王家弄的阿达20多岁时得了缠身龙,还真去拆了他阿伯家的一段粪缸圈用,三四天后,他的疱疹瘪下去了,不知是这偏方起效了,还是自身免疫力的作用。
乡村里露天粪缸随处可见,乡人们有些话语也就地取材,听起来特别有意思。最常说的是“掏沤缸沙”和“沤缸边上发咒”。粪缸里的粪水平时放置着,人们在需要施肥时,是需要掺点水的,免得肥力太足,烧坏庄稼、蔬菜的根。掺过几遍水后,确定不再有肥力了,就得把残渣掏干净,在田地里挖个深坑埋进去。这时,缸底就会出现沉积物,这些沉积物被统称为“沤缸沙”。乡人们就用“掏沤缸沙”来形容把所有东西拿得干干净净的意思。我家前面的松球和她老公吵架,每次一吵架,就回娘家去了,把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了,她婆婆就嚎啕大哭,骂她“掏沤缸沙”。“沤缸边上发咒”就更有意思了。形容说狠话,但是说了等于白说。比如白眼毛阿根总是说,以后再也不赌钱了,再也不抽烟了,再也不打骂老婆了。可是没过几天,烟照抽,钱照输,老婆照样打骂,乡人们就说他是“沤缸边上发咒”。可不就像沤缸边上的臭气吗?很臭,但是屁用没有。
2003年,浙江启动了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行动,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。我们村积极响应,露天粪缸日渐减少,到目前,几乎没了踪影。尤其是路边的简易公厕,早被美观整洁的公厕替代了,拿着放大镜都难以再找出一个。只有极个别的顽固老爷爷老奶奶,把粪缸从房前屋后或者路边迁到了自家自留地里,用苇竹做个盖子盖起来,上面压上石头,以防被风刮走。他们还是相信蔬菜们更喜欢这有机肥,也依然不愿改了夜里用痰盂的习惯。他们顽固坚持的,或许还有一份对乡村大地的深深眷恋。
舍后故事多 - 小昕 - 一心小筑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